百年川大 卓越設計

◀返回
【理论研究】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2019-08-09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家园,彰显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是遵循新时代城市发展重生态、重功能、重品质的正确方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
 
       以人为本,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实现人城互动、人城共融、人城共生、人城和谐,是城市建设的标尺和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是城市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统筹。
 
       城市涵养人是城市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人是城市的创造者和城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城市是人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城市美好生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为基础,以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为灵魂,以自组织式的社会环境为保障,以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为支撑,通过多维度的协调高效发展,全面提升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6年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强调,“所有人的城市,要建设更为包容、安全的城市,开展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为人民提供服务”。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切,更益于城市个性的表达,提升人和城的精神品质,创造出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美好城市未来。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的营城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选择,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人与城市和谐统一起来,正确处理资源配置与人的关系,拓展公共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居民创造多样化的生产、生活和休憩空间,建设有灵魂有个性有人情味的城市。
 
       多样性价值是城市美好生活的目标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也是美好生活需求的品质性的集中体现,“美好生活”需求是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物质的殷实、繁荣的文化、美好的环境、和谐的社会等共同构成城市美好生活的外在条件和依据,其更多地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必要的权利和义务、良好的人际与关系、自由而有尊严、充实而有保障,是可持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叠加以及高质量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的耦合。城市美好生活强调的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均衡,以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实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兼顾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可持续与高质量生活。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造新时代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城市美好生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紧扣城市居民的需求变化和城市发展进程特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城市功能,突出人城共生、人城和谐、永续发展,畅享经济繁荣、人文丰富、社会和谐、生态美好、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城市美好生活。
 
       突出“人”的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城市为人民”,既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完善,也是“城市观”的重塑。美好生活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生存经验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最大的公共性诉求。新时代城市美好生活蕴含着人本价值观,互动情感、惬意、自由与归属等的最终指向都归于生活性的发展与延伸。城市美好生活期许中以人为本的“人”是一种泛化的集合,既包括学术研究中的“个人”与“集体人”,也有城市规建中的“理性人”和“科学人”,城市的美好生活是存在于其集合之上的融合与超越。人本的城市价值体现绝非单纯地以“人”为本,而应是人城共生的城市场域的“互动交流”,也即人的话语权与核心关注是基于人城共生元素充分“对话”的内生表达。当前,城市居民的价值性需求、精神性需求以及替代物质性需求逐渐成为更加突出的公众需求,反映了人们需求结构的转型。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产生于面对和解决工业革命初期所面临的人居环境问题过程中,整体统一的和谐城市环境和人、城、产互动共生的城市情感一直都为居民所追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转变城市发展的理念、方式和标准,努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城市、人民群众满意的美好家园,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提升“城”的功能。从柏拉图“理想国”的城市发展到新时代的都市建设,城市从来没有拘泥于提供居住或者工作的功能性空间而存在,建筑、居民、环境,生活、精神、人文在城市场域中的共生同构,不断凝练着城市的价值表达与情感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好生活营建,必须基于满足人对城市的多方位多层次需求提升城镇功能,关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体验,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与服务、建筑及街巷道路体系等元素的重塑整合,实现城市对人的行为意愿的充分尊重和满足。首先,要繁荣城市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促进要素集聚,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繁荣指数;其次,要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财政、土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再次,要彰显城市的环境价值。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城市美好生活要实现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最后,要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安全的要求更高,城市美好生活建设的各个节、各个域都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人们对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的寻求,也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的方便、舒心与安全。总之,基于人的行为需求,城市美好生活的营建需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方式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城市服务水平与宜居宜业的城市活力。
 
       满足“人”的需求。亚里士多德曾说,城市是为好生活而存在的。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因此,以人为本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本质上是以人的需求出发的发展实践。既要准确掌握人对城市感知与体验的途径与方式,通过城市空间等各个物理元素的塑造最大化地满足人的需求,又要注重国家和政府的公共调节作用的发挥,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发展诉求不同于以往的生存诉求,人们的利益表达更多地体现在与群体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议题之上,且具有利益诉求群体的广泛性等特征,需要在政府的公共调节作用发挥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城市公共消费升级。近年来,我国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相继提出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信息城市等概念,特别是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倡导以人为本城市人文关怀、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发展、现代时尚宜业宜居场景体验等,这些营城理念均反映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其核心要义都是围绕城市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的需求满足以及满足之上的共享性营建。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和国家城市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准确诊疗“城市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探索新的营城理念与方式,增强创新性要素投入,实现城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断创新城市的价值表达,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作者:唐柳,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周璇,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习强国刊发连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42415764653344728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返回
【理论研究】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