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川大 卓越設計

◀返回
【创新实践】推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
2019-08-09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成都公园城市蓝图,强调了生态价值的社会实现。把公园的生态价值上升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动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构想。

以“公园”立意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更似一种愿景,常态化的诗意栖居、共享式的创新集聚、融合性的人文景域、活力型的城市形态,价值到动力的转化,不仅打破了“城市公园”的发展域限,超越“生态城市”的系统观念,更重要的是在人与自然能动、融合、共生中实现公园化城市的社会理想。因此,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探索推动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公园城市生态营城新模式实现的关键。

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观

实现“城园交融、居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

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同向互动的公园城市建设,无疑是后现代性主导下的理性回归。从依附利用的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转换,到改造并征服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折,再到反思与恢复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演进中的生态价值观嬗变正是人类从底线要求到美好生活期待的追求升级。逐渐认可并借以价格形式体现的生态价值,开始从根本上突破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对立,成为发展的新“增长极”。“游憩优先,全民共享;景观优美,花园面貌;城在园中,亲和自然;生态安全,持续发展”,具有完善公共游憩绿地体系和良好生态景观环境质量的公园城市形成了对以往绿色城市形态的新提升,也是新视角下生态价值观的认知深化。

一、公园城市生态理念的思想溯源。追溯现代城市的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脱胎于公园系统与田园城市理论的公园城市理念,既兼顾了前者的景观设定,又继承了后者的形态构想,两者在引导城市转型尤其是工业城市向生态化、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历史街区到生活社区,再到城市全域,“公园”一直都是人类现代文明中统整人与自然关系、为居民带来公共福祉的关键技术与文化。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发展理念的耦合关系,借以公园与城市的能动融合得以强化。公园城市的生态理念还汲取了世界城市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人权关注”以及“健康与安全”等,推动其共建共享的社会属性以及公共公平的核心生态价值理念愈加凸显。

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生态价值作为生态哲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反映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满足的结构关系。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既立足于“公园”生态域的价值实现,又凌驾于“城市”社会场的价值表达。其生态价值主要涵盖两个维度:其一,城市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作为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态价值,包括自在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二,城市居民对城市自然环境能动作用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生态修复和生态创建。事实上,两者界定的生态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可归为内部创生、平衡、自净与外部延伸服务的价值区划,但无论如何,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归结点都立于公园化城市场域的和谐共生表达。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通过多维度融合,在形态与内涵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城市发展的转型。公园以多形态渗透到城市的社会空间,又以多生态展现和提升城市的价值效能。形态上,从单纯的公园绿地走向全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景观的融合,实现“城在园中”的景观愿景。内涵上,从围墙绿地走向公共绿地,从自然装饰走向价值共生,生态保育、生产发展、生活宜居,形成城市生态圈中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现“城园交融、居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因此,公园城市的生态思想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作用,更强调新时代背景下自然生态价值作为城市发展驱动力、生命力、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作用,只有融合自然生态价值的城市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必要性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

生态价值的转化研究是一门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由于生态价值理念的缺失,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困惑,人类对生态价值的判断囿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小部分市场化以及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输出,未能真正触及绿色生态价值的整体。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应是核心价值(生态环境)与派生价值(产业动力、城市宜居和创新集聚)的整合,生态价值内在地包含了生态系统价值以及其转化价值的两种形态。实际上,随着生态文明发展制度的推广,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价值选择,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生态价值观演替的最终指向更多的是创造性转化形成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效益。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产权界定不清、交易计价模式不完善、生态修复动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依然显现,激励城市以及市场主体自主保护生态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生态价值尤其是转化的生态价值效益未能得到较好地实现。而公园城市的建设,正是基于诸此的问题靶向,因此,探索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机制成为公园城市生态课题的核心,是公园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目标指向。

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构建服务城市和居民的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山水旅游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休闲之都”“理想都市”“公园城市”,成都在每一次绿色城市跃迁中都充分展示了“诗意栖居”的发展愿景。公园城市作为新时期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区域实现探索路径的重担。成都如何紧抓建设契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打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普惠生态福祉,需要进行以下几个角度的思量。

从点、线、面到域的价值集成提升。生态基底盘点:公园形态的空间结构是公园城市形态的骨架,由区域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以及生态廊道系统等组成。成都公园城市打造的全局谋划需要立足单个的生态单元,把森林、湿地、农田、绿地景观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的盘点与评估,探清生态基底存量,以生态价值的可见度分析作为增强公众保护生态意识的突破口,夯实生态价值存量优化、有机更新的集约基础。

全域集成转化: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都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但公园城市的建设缺乏的更多的是生态单元的性质定位,以及形态类型在全域视角下的集成互补,生态单元在内容和范围上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应通过优化城乡区域板块组成、空间配置以及基底特征,构筑无边界公园城市建设范式,以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生产生活健康可持续的方式集成提升,通过网络化、组团式集约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园城市的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

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的价值转化。生态经济价值:生态产业依托公园城市的绿色空间生存,在于有效激活、全面释放城市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产业化或产业的生态化在价值生产的过程中均应考虑与绿色空间的特征适应性。要按照“绿色生态投资是最优质资产、生态产品供给是最普惠民生”的价值导向,一方面,依托政府对城市生态建设投资的直接拉动,正面激励包括水利、环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规范生态产权的市场交易,把握生态产品的公共性与外溢性特征,建立不同层次生态产品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利益补偿,建立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生态产权公平分配与交易机制, 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程度。同时,注重公园城市生态化产业的创生与嫁接,从“生态+”与“+生态”两个维度,植入既能满足本地市民公共服务需要,更能吸引外来游客消费的产品和业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生态投资,提升生态产品品质与附加值。

生态文化价值:公园城市蕴含的情感性与人文性具有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相对于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多形态的公共空间承载了更多的文化生活和积淀,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融合,更易促使人们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心灵升华。成都在公园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既有的历史文化生态,加大对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诗歌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的生态挖掘,并将其作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基本脉络,培育特色文化生态小镇、特色文化生态街区,集成文化创意与生态营城理念,高效推进历史、文化与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的有机融合。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文化生态的服务功能,持续推动成都“慢文化”的生态价值实现,塑造人文生态的城市品牌,彰显公园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

生态社会价值:公园城市的生态社会价值强调良好的社会风气、便捷的出行条件、优越的公共服务质量、普及的生态伦理意识以及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复合系统的高度和谐。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推进,应立足城市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公共服务场景的创新营造,修补与完善社区生态的功能品质,灵动植入可进入、可参与、可游憩的活动节点,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将绿色生态融入生活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增强居民日常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整体提升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社会性表达。

体系、制度、平台的发展保障。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仅是构建一个绿色空间复合体系,更是构建服务城市和居民的一项绿色基础设施,需要做好价值实现过程中管理体系、规范制度与转化平台的顶层设计。应健全生态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注重生态保护政策工具的运用,实现生态价值资源的最优配置。科学构建资源利用约束机制,逐步探索编制全市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促进自然生态资源核算由实物向价值的核算过渡。建立并完善生态产权的市场交易制度,遵照“总量控制—交易”模式,科学设置市域排放总量,积极推进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激励相容。搭建生态价值转化信息网络保障平台,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放监管,以城乡结合的区域补偿带动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价值发挥;以服务拓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生态转化价值实现。

(作者:唐柳,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周璇,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领导网刊发连接:http://www.cnleaders.net/20190710/5781.html

◀返回
【创新实践】推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
Top